前言
这几年,说起欧洲在对华关系上走极端的国家,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立陶宛。
可实际上,有一个比立陶宛还激进的小国,正在反华这条路上越走越远,那就是捷克。
短短几年间,这个中欧国家从曾经的合作伙伴变成了对立面,不仅在外交上频频挑衅中国,还在法律上动手脚,想用制度把所谓的社会主义彻底扫地出门。
可捷克似乎忘了一点,自己在国际棋局中的分量,并不足以支撑这样高调的对抗。
这场转向背后的故事,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冲突,更是地缘政治和小国外交投机心态的缩影。
捷克共和国
从友好到敌对:捷中关系的转折
如果把时间往回拨十年,你会发现捷克和中国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这么紧张。
2014年前后,时任总统泽曼曾把中国视为战略伙伴,两国不仅签署了多项经贸合作协议,还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有过积极互动。
当时的布拉格和北京、上海都有友好城市关系,文化交流、旅游合作一度频繁,捷克的工业企业,比如斯柯达,也在中国市场享受到了红利。
这段关系的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前后,随着欧洲内部政治气候的变化,捷克国内反对派不断攻击亲华政策,称其会“损害民主价值观”。
捷克民众抗议
2019年,布拉格市长在公开场合表示不同意在友好城市协议中写入“一个中国”原则,最终直接解除与北京的友城关系,转而与台北签署“姐妹城市”协议。
这在中国外交辞典里,已经属于直接挑衅主权立场的行为。
2020年,更加激烈的一幕出现了,捷克参议院议长维斯特奇尔率领大规模政要团访台,并在台湾立法机构喊出“我是台湾人”的口号。
外媒当时透露,中方曾直接警告会针对捷克企业采取措施,限制其进入中国市场。
就在这场风波还未平息之时,捷克的对华政策全面逆转,2023年,帕维尔当选总统,这位有着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背景的退役将军,带来了更鲜明的冷战式思维。
捷克总统帕维尔
他上任不久,就公开喊出“台湾有事就是欧洲有事”,把台海问题与欧洲安全挂钩,并在对外政策上紧跟美国步伐。
紧接着,捷克国会多次通过涉台议案,推动与台湾方面的高层互访,还在舆论场上不断渲染“中国威胁论”和“间谍案”,在欧盟内部也力推“警惕中国”的立场。
帕维尔的背景和经历,决定了他对华政策的强硬,他曾是捷克首位担任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人物,也在南斯拉夫战争和阿富汗行动中有过丰富军旅经验。
这种军事化的思维模式,让他习惯用阵营对抗的方式看世界,在他眼里,中国是一个需要“防备”的战略竞争者,而不是可以谈合作的伙伴。
捷克总统帕维尔
这些政客的思维导向,再加上最近的刑法修正案,是最能体现捷克立场是如何变化的。
帕维尔签署的第403条修订,把宣传共产主义直接等同于纳粹宣传,最高可判五年监禁。
发起这项修法的“十一月并未结束”运动,背景是反对任何形式的极权,并且长期主张清除共产主义遗产。
过去法律虽有禁止极端主义的条款,但并未点名共产主义,而如今,这个修正案用明确的文字把它写进刑法。
这种立法,表面上是意识形态整顿,实质上却是对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信号。
捷克国旗
因为捷克国内的共产党在欧盟选举中依然有一定支持率,这项法律意味着它未来在政治舞台上将面临更大打压。
用法律手段去限制合法政党的政治表达,这与所谓“自由与多元”背道而驰,却被包装成维护人权的举措。
这一连串动作,让中捷关系跌到了谷底,过去的战略互信被迅速消耗殆尽,而捷克似乎并不担心失去中国市场,反而更想用这种强硬姿态去换取美国和西欧的关注与支持。
捷克总统帕维尔
内政困境与外交投机的同台上演
如果只看外交,你可能会以为捷克在国际舞台上游刃有余,但实际上,国内局势却是一团糟。
能源短缺、高通胀、民生压力,让捷克民众的情绪越来越不满。
2025-08-08,布拉格爆发了三万人参加的游行,要求政府集体辞职,理由很直接,那就是生活太难了。
能源价格飙升,冬天取暖成了难题,通胀率高达18%,日常消费支出直线上涨。
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,当年9月甚至出现过七万人规模的抗议,要求政府结束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,恢复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。
捷克民众抗议
这样的经济和社会压力,本该促使政府集中精力改善内政,稳定物价和能源供应,可是,捷克政府的选择是加大外交上的“存在感”。
这就是典型的小国外交投机,国内牌打不好,就去国际舞台上打“价值观牌”,借阵营对抗赢取大国青睐。
帕维尔上任后,这一策略表现得尤为明显,对外更加亲美,军事上紧跟北约,对俄、对华立场毫不含糊地强硬。
在国际政治的规则里,小国要么依附大国以换取安全保障,要么通过中立政策获取经济利益。
捷克民众抗议
但捷克显然选了第一条路,而且走得很激进,它深知美国在对华、对俄的战略博弈中需要更多的盟友,而自己作为一个地缘影响力有限的国家,可以用“冲在前面”的姿态来换取军援、投资或政治资源。
这也是为什么它在台海问题上异常活跃,从议会涉台议案,到高层互访,再到帕维尔的公开表态,几乎处处站在中国的对立面。
这种做法有一个致命问题,它建立在短期利益之上,却忽视了长期代价。
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是捷克重要的出口市场,虽然捷克对中国的出口比例不算高,但很多关键产业链环节依赖中国供应。
中国 捷克
一旦因为政治立场彻底撕破脸,不仅经贸合作受损,外资信心也会动摇,捷克自身的经济承受力很难支撑长期的对抗。
更何况,在真正的大国博弈中,小国往往是最容易被牺牲的。
历史上,捷克就在大国之间多次成为棋子,二战前的慕尼黑协定让苏台德地区拱手让给纳粹德国,冷战时期又被苏联牢牢控制。
如今,在新的地缘格局下,如果中美在台海爆发冲突,捷克这样公开“站队”的国家,很可能成为遭到反制的首批目标。
中国和捷克走在两条道路上
捷克的路径,其实和立陶宛、波兰等国有相似之处。苏联解体后,这些国家迅速倒向美国和西欧,主动承担北约东扩的前沿角色。
立陶宛与台湾互设“代表处”的做法,就是为了在对华关系上做出“表率”,而捷克显然学得更彻底,不仅在外交表态上走得远,还在法律层面进行制度化的“去共化”。
但东欧并非铁板一块,匈牙利、塞尔维亚就是例外,它们在保持与西方合作的同时,也努力维护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。
塞尔维亚 中国
这种平衡,让它们在地缘政治中有更多回旋余地,也获得了“一带一路”等项目的投资机会。
相比之下,捷克几乎是把所有筹码都押在了单一阵营上,这种策略一旦国际局势出现变化,反而风险更大。
捷克总统帕维尔
结语
帕维尔政府选择用高调的反华姿态来换取西方的掌声和资源,却忽视了这种姿态在长期中可能带来的经济与战略代价。
合作共赢才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,排外和对抗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。
历史已经多次证明,小国若在大国博弈中迷失方向,最终付出的代价,往往比它设想的要沉重得多。
信息来源:捷克总统赴印度会见达赖喇嘛,中方:强烈不满、坚决反对
观察者网 2025-08-08
信源截图
信息来源:捷克众议院通过涉台决议,中方:强烈谴责、坚决反对
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-08-08
信源截图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